中国什么时候研制出来有机玻璃的
一、有机玻璃怎么发明的?是谁发明的?
1927年,德国罗姆-哈斯公司的化学家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将丙烯酸酯加热,丙烯酸酯发生聚合反应,生成了粘性的橡胶状夹层,可用作防破碎的安全玻璃。当他们用同样的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,得到了透明度既好,其他性能也良好的有机玻璃板,它就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。
1931年,罗姆-哈斯公司建厂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,首先在飞机工业得到应用,取代了赛璐珞塑料,用作飞机座舱罩和挡风玻璃。
二、中国在化学领域让你最引以为豪的成果是什么?
应用交叉分子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。
1935年,在电子计算机还没发明的年月,孙承锷参与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H+H2化学反应势能面。
Eyring,H.,Gershinowitz,H.,Sun,C.E.1935.J.Chem.Phys.3:786
这个工作被写进历史:
后来李远哲到美国,师从D.Hirshbach研究交叉分子束,获得1986年诺贝尔奖,并培养出一批学生,如伍灼耀、刘国平、杨学明。李远哲被誉为“化学界的莫扎特”。目前刘国平和杨学明都在大陆,且杨学明院士和张东辉院士理论与实验合作,把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近年来加上同步辐射技术,可以测量与计算十几个原子的化学反应。培养的人才遍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、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、中科大等多家单位。我相信到2035年,即中国人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百周年,我们中国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峰。
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圣经级著作是我导师写的这本书:
至今无人超越。
跟反应动力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还有若干中国人的骄傲,就是以刘文剑老师为首的BDF软件开发团队。软件集合了刘老师的相对论量子化学研究和西安CI的基于GUGA的CI研究。南方的厦门还有吴玮老师的VB研究。这几部分电子结构计算理论与计算方法,是目前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。其中CI和VB两部分研究,也是当年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老先生规划,一直做到现在的。在此深切缅怀唐敖庆、张乾二、文振翼三位直接开创者。
三、有机玻璃怎么发明的?是谁发明的?
复制百科:诞生和发展
1927年,德国罗姆-哈斯公司的化学家在两块玻璃板之间将丙烯酸酯加热,丙烯酸酯发生聚合反应,生成了粘性的橡胶状夹层,可用作防破碎的安全玻璃。当他们用同样的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时,得到了透明度既好,其他性能也良好的有机玻璃板,它就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。
1931年,罗姆-哈斯公司建厂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,首先在飞机工业得到应用,取代了赛璐珞塑料,用作飞机座舱罩和挡风玻璃。
有机玻璃的应用
如果在生产有机玻璃时加入各种染色剂,就可以聚合成为彩色有机玻璃;如果加入荧光剂(如硫化锌),就可聚合成荧光有机玻璃;如果加入人造珍珠粉(如碱式碳酸铅),则可制得珠光有机玻璃。
四、中国在化学领域让你最引以为豪的成果是什么?
Huang-RhysFactor
这是由物理学家黄昆教授与AvrilRhys大约1954年提出的公式,这个公式在描述声子-电子耦合的时候简直不要太好用。而且在生物物理学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蛋白质-色素的耦合和蛋白质结构变化,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式子的时候真的感觉很骄傲,也是在自己领域第一次用到中国人开头的公式因子。
值得一提的是,黄昆教授在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MaxBorn共著的《晶格动力学理论》一书应该在晶体学中算圣经般的存在了。黄昆教授在这个领域来说贡献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位科学家。